邦略欢迎您!
               首  页  |  招  聘  |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邦略调研 决策根源       咨询热线:0571-56315207   18658899750              CMS客服1  在线客服2  CMS客服3
专业擅长
>>神秘顾客  
>>满意度    
>>消费者研究
>>新产品研究
>>商圈研究  
>>广告测试  
>>品牌研究  
>>第三方调查  

浙江省情调查分析

工业生产者价格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分析

来源:http://zjso.stats.gov.cn
[2012-10-29]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工业生产者价格的构成及内部关系解析,对浙江工业生产者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情况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国内外经济环境、汇率和各种成本对工业生产者价格的影响。另外课题组对温州、嘉兴、衢州和舟山四个市的634家工业企业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直接掌握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的一手资料,表明工业生产者价格的变化,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高进低出”现象,普遍造成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企业盈利下降、企业生产和流动资金出现困难,也促进了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内部成本控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正文】


     近些年,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变化的推动下,企业产品价格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前所未有,价格因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有的企业长期饱受基础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带来冲击的痛苦;有的企业通过充分运用价格周期和规律,顺势而为,在价格的波动中大赚特赚,短时间内做大做强。因此,在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浙江,有必要对产品价格变化规律和供求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产品价格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引导企业趋利避害,遵循价值规律,积极利用价格趋势,建立一定的风险管理工具,通过市场化手段管理、转移和化解生产经营中的市场整体风险和行业特有风险。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的变动情况及特征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的构成及关系
     1.工业生产者价格的组成部分。价格是经济运行中的核心指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跌引导市场主体完成,价格水平的变动反映着国民经济的状况,并对其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通过选取代表产品的价格变化来反映全部产品的价格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进而为国民经济核算、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宏观经济分析和调控提供依据。浙江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样本的选取严格按照国家方法制度要求,采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选取的代表产品所代表的行业销售产值超过全部工业销售产值的70%,样本企业的年销售产值之和达到全部工业销售产值的50%,行业覆盖全部的工业大类和90%以上的行业中类,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是衡量产品价格变化的指数,反映全部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产品价格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两部分组成。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即出厂时卖给二级供货商的价格,指工厂生产时所发生的成本,加上工厂利润后形成的价格,即是企业为了转售目的而支出的进货价格。生产所发生的成本包括:原材料购进、制造费用(包括为生产发生的人工费用、折旧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税金及附加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即工业企业组织生产时作为中间投入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包含购进时产生的增值税、运费、关税等。
     2.工业生产者价格的内部结构能够反映经济的景气度。比较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的关系,可以总结出:
     (1)当PPI/IPI的值接近于低位的0.95时,预示着经济可能出现了过热,整体工业的成本愈加沉重,产业结构出现失衡,整体利润往往会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2)当PPI/IPI的值接近于高位的1.03时,意味着最终需求低迷和较为严重的通缩。整体利润往往已经发生较为严重的下滑。
     (3)当PPI/IPI的比值稳定在略低于1的水平时,经济表现为高增长、低通胀,在此情况下,企业利润往往能够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呈周期性波动
     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均呈周期性波动
     浙江省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化活跃,年度间变化幅度大,频率繁。特别是近年来,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影响,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上下波动更为频繁,如在2008-2011年的四年间,购进价格指数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19.4个百分点,四年累计振幅高达38.3个百分点。1990年编制指数以来,浙江工业生产者价格波动已经经历了1990-1998年、1999-2002年、 2003-2005 年、2006-2009年及2010年至今五个波谷-波峰-波谷周期,周期波动性特点显著(见图1),下面分阶段进行价格波动的描述和分析。
     1990-1998年,价格剧烈震荡。出厂价格指数由1990年的100.4上升到1994年的117.5,之后降至1998年的95.6,振幅达21.9个百分点。大幅上涨主要是国家放开价格管制加上工业生产及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拉动,1992-1993年价格形成机制不断改善, 基本上实现了由过去的计划分配型向市场经营型的重大转变;1993年-1995年,购销价格指数差距过大,高进低出倒挂7-9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占用了大量资金, 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资金周转不灵,三角债频现,加上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工业生产者价格随后经历了大涨之后的大跌。
     1999-2002年,价格低位起伏。经历亚洲金融危机,1999-2000年企业经济景气收缩,价格比较低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企业活力的不断增强和需求带动下,价格开始上涨。2011年经济出现过热,企业库存积压严重,2002年开始价格下滑。
     2003-2005 年,价格快速拉升。经历了2001-2002年的需求低迷期,出厂和购进价格指数差距不断缩小,企业经营状况好转,进一步拉动需求上涨,迅速拉升价格,经济开始出现过热,2004 年上半年, 国家采取了收紧“银根”和“地根”的双重“紧缩”调控政策,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业部门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价格在经历2004-2005年间的大幅上扬之后开始趋稳。
     2006-2009年,价格缓涨急跌。经历了2006-2007年经济的平稳增长,经济又开始出现过热的趋向,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直接打破了经济的稳定局面,价格陡跌,出口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受到挑战。
     2010年至今,为应对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拉动下,生产资料价格迅速被拉高,但是市场面临出口不足和内需不旺的双重压力,投资过后经济继续低迷,工业生产者价格上涨缺乏支撑,2011年开始价格出现下滑。
    

2.上游主要行业出厂价格变动情况
     浙江五大主要上游行业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价格涨幅经历了3个阶段性波动(如图2)。有色金属波动幅度最大,2006年价格涨幅达48.93%,2009年价格却下跌19.74%,价格波动剧烈;另外的四大行业近十年间经历了3个周期性波动,波动幅度近40个百分点。

3.下游主要行业出厂价格变动情况
     相应的,浙江四大主要下游行业产品价格同样波动频繁,从2002年到现在,价格波动趋势基本与上游产业一致(如图3)。下游行业产品价格除电力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波动幅度较大且周期性与总指数略有差异外,其他三个行业均与总指数保持了同样波动周期和频率,波动幅度在近14个百分点。因为电力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主要原材料为铜材等有色金属,其价格波动趋势与上游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保持一致,但是波动幅度明显变小。

(三)工业生产者价格“高进低出”特征明显
     当前浙江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 重工业发展加快, 轻工业增长迅猛, 原材料、能源和动力需求增长较快, 其价格走势始终具有上行的动力, 而随着工业发展加快, 产能不断提高, 下游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进一步加剧, 其价格自然上涨乏力。从浙江省1990年以来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动趋势可以看出(图1),22年间有17年为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出厂价格涨幅, 占总年份的77.3% ,因此,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 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高进低出”现象仍是市场主流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化受多种因素交错叠加影响,其中既有国际因素,又有国内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因素,又有需求拉动因素。

(一)供求关系是主因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水平的高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求大于供,价格上涨。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需要按照价格的变动来进行生产和销售。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那么生产经营这种产品的厂家利润就会减少,从而主动缩减这种产品的生产规模,调减产量。这样做的结果会使这种产品的供给量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者利润增加,这时,生产者又会主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这就是亚当·斯密将市场调节称为“无形之手”的原理。

1997年之前,我国经济基本上属于短缺经济,消费、投资等总需求的增长,使得绝大部分商品市场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种供求关系是需求拉动型物价上涨的基础。1997年以后,一方面,生产能力不断积累,另一方面,很多需求领域逐渐饱和,大部分商品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状态,与此同时,物价也保持基本稳定或较小幅度上涨,1997年后物价指数曲线较为平缓;浙江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波动趋势基本一致(如图4)。

(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快速发展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快速增长和进出口贸易扩张,势必引起能源、资源等基础原材料产品的供给趋紧,推动能源、资源、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进而推动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1.高经济增长带来高物价波动。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往往正相关,因为货币冲击带来的总需求冲击会引起产出的同向变动,或者说,提高产出的政策(如扩张性的财政或货币政策)也会提高价格。这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经验结果。从图5上看,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波动趋势十分相似,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一般先行于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如1991—1995年出现了经济增长高峰,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达到17.8%、19.0%、22.0%、20.0%和16.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也同时处于周期的顶峰,1993—1995分别达到17.3%、17.5%和12.3%。2002—2007年再现经济周期峰值,也随即带动价格指数再次步入新一轮峰顶。

 2.投资膨胀势必导致物价上涨。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生产资料市场供不应求,投资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率先启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紧跟上涨,继而带动了各种生活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由图6可知,2000—2004年期间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年均为23.9%,引发了随后PPI上涨波峰,2004年达到5.0%。

(三)国外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经济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或者主要贸易伙伴国发生经济危机,均会导致本国出口下降,出口产品价格下跌。这对于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浙江来说,容易对经济产生巨大的下行压力。如果政府及时采取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国内投资、消费能够弥补外需缺口,则对经济的影响有限,对国内产品价格影响较小;但是如果内需不振,继而会发生订单减少、产品价格下跌、工业产出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收入下降,进而消费缩减、消费价格下行等连锁反应,可能形成经济衰退。反之,外部需求的扩大,也会直接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同时还会经由产业链传导至非出口部门,并引发全社会需求增长,继而拉动各类产品价格上涨。如图7,2003—2008年出口大幅增长,年均出口总值增长率达到32.0%,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也处于周期的顶峰,年均涨幅达3.1%。

 (四)成本因素的影响
     1.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
     国际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通过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逐级传导到出厂产品价格,是目前物价上涨的动力之一;同时,虽然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国内农产品库存、产量等有关,但近年来由于生物能源的兴起,初级产品中能源类、谷物类、油料类这三种产品之间的替代关系不断增强,因此,石油和生物能源用原料价格上涨带动了食品等初级产品价格的整体上涨,由替代能源生产引发的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2.劳动力成本提升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我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人口红利功不可没。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少子化(即0岁~14岁人口比例降低)与老龄化并存的现象,年轻劳动力减少和养老人数增多, 特别是2003年开始,出现了“民工荒”。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正逐步超过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工资持续性地普遍上涨成为必然。数据显示,2003—2010年浙江省制造业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了11.4%。传统的依靠低工资、低保障、高劳动强度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劳动力工资提高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3.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等其他方面的上升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
     社会最低工资提高、社会保障政策增加了人工成本;贷款利率调高,融资成本增加;环境资源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节能减排等政策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保护价收购增加了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购进成本;替代能源生产会减少粮食可供给量,拉高了粮食购进价格。另外,对知识产权保护,也增加了一些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
     (五)汇率变化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1.汇率对进出口产品的影响。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处于稳步、小幅、高频的动态升值过程中。汇率升值直接引起我国出口产品价格的上扬,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出口企业主要是通过减少生产经营成本,如增加进口原材料、降低工人实际工资等来压低产品价格,从而消化汇率升值带来的冲击。
     2.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被放大,热钱将加速流入我国,会抬高国内各类原料、产品价格,加剧通货膨胀,结果是适得其反,与升值初衷背道而驰。
     且我国作为原材料、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人民币升值在增加我国进口能力的同时,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企业购进国内原材料成本上升。

三、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

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主要通过原材料购进价格和产品出厂价格这两只“无形之手”。因此,我们对温州、衢州、嘉兴等三地634家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查问卷,深入了解产品价格变化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并依据行业分类数据来分析全省行业特点。

(一)原材料购进价格的波动是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
     1.原材料占制造成本比重大。
     调查显示,80.6%的企业原材料占产品制造总成本的比重超过60%,其中30.3%的企业超过80%。而且原材料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与去年比,29.7%的企业认为今年原材料占制造总成本比重有所上升,持平的占53.6%,下降的仅占16.7%。
     2.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71.6%的企业原材料价格同比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如果价格一直在波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比价格一直上涨或者下降还要大。因此,39.1%的企业认为上半年原材料购进价格变动增加了企业10%的成本压力,25.2%的企业认为加重企业10%-30%左右的成本。为了最大程度消化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压力,企业采用多种方法应对困难:52.1%的企业选择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38.8%准备降低采购成本,38.8%的企业准备提高产品价格,33.1%的企业选择压缩利润。
     3.原材料购进价格波动对不同行业企业生产成本影响不同。
     根据今年1-6月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9大类中有7大类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黑色金属材料类及化工原料类等跌幅超过3%。调查显示,纺织原料类、化工原料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其他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等行业中,分别有77.8%、76.7%、69.2%、63.6%、67.6%的企业今年上半年原材料购进价同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企业的成本支出并没有相对应减少,以上五大类行业中分别有69.8%、62.8%、55.6%、71.4%、72.2%的企业成本有所上升。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的变化对企业盈利的影响深远
     1.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不同行业、企业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转嫁能力不一样,因此其盈利能力受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33%的企业上半年营业利润同比持平或者上升,这部分主要是垄断行业或者行业的龙头企业,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和成本转嫁能力,可完全将价格上涨压力传导出去,盈利水平不受影响;67.0%的企业上半年营业利润同比出现下滑,其中15.6%的企业由于产品供不应求或者产品附加值较高,可以通过适当提高产品出厂价格来消化部分原材料购进价格的上涨,盈利能力受影响相对较小,下滑幅度在10%以内;有23.8%的企业市场竞争较缓和,下滑幅度在10%-30%之间;还有27.6%的企业由于竞争激烈,难以通过提高产品出厂价格来消化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营业利润出现30%以上的下滑。
     2.企业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方式主要为提价。
     调查显示,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13.9%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对外传导价格上涨压力;40.4%的企业提高部分价格,只能对外传导部分上涨压力;26.2%的企业维持价格不变,完全通过内部消化上涨压力。
     3.不同行业企业营业利润表现不同。
     今年上半年浙江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工业生产者购进、出厂价格呈现“高进低出”的格局,两者之间的差距分别为9.2、5.0、3.1、2.7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成本压力相对较大。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四大行业中营业利润同比出现下降的企业比例分别为85.0%、71.9%、80.8%、70.0%,均高于各行业65.3%的平均比例。相比较而言,上半年纺织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业等行业工业生产者购进、出厂价格呈现“低进高出”的格局,两者之间的差距分别为1.5、0.5、1.7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成本压力相对较小。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这三大行业中营业利润同比出现下降的企业比例分别为64.2%、62.2%、58.6%,均低于全省平均比例。
     (三)产品价格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的影响最为明显
       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58.8%的企业产品订单较去年同期减少,而原材料出现波动的企业中,61.8%的企业产品订单同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幅在10%以内的占27.4%,降幅在10%-30%的占24.7%,降幅在30%以上的占9.7%,可见在原材料波动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分行业来看,在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下,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订单明显减少,分别有81.0%、75.0%的企业订单同比减少,远高于全省58.8%的平均比例。其他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订单也有减少,分别有61.1%、59.2%、57.1%的企业订单同比减少,与全省58.8%的平均比例相比差距较小。
     (四)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影响
     1.企业经营资金中以自有资金占比较大。
     调查显示,43.3%的企业自有资金占总经营资金比例在50%-80%,20.9%的企业该比例超过80%。相对于银行贷款,自有资金相对稳定,所以自有资金占比高的企业对流动资金的要求特别高,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尤其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会直接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出现困难,正常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很难保证。调查显示,受上半年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55.3%的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流动资金紧张。
     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是解决流动资金紧张的重要途径。
     调查显示,60.4%的企业认为原材料紧俏导致的采购和生产成本双双上升是导致流动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流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拓宽融资途径。87.7%的企业认为当前融资存在难度,其中54.0%认为企业融资难度大。调查显示,银行贷款占企业总生产经营资金50%以上的比例为40.6%。但银行贷款带来的利息支出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流动资金,48.4%的企业获得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的1.1-1.3倍之间。如在此次温州局部金融危机中,温州一家机械企业由于流动资金困难而申请银行贷款,但高额的贷款利息也使得企业经营陷入困难。
     3.不同行业企业融资难度情况不同。
     在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下,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流动资金较为困难,分别有57.6%、56.5%、55.6%的企业流动资金较为紧张,高于全省55.3%的平均比例。其他行业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资金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分别有47.6%、46.0%、42.9%的企业流动资金较为困难,低于全省55.3%的平均比例。受原材料价格影响,部分企业想通过融资缓解流动资金紧张,但实际融资难度也在加大。调查显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行业中,分别有94.4%、93.3%、91.7%的企业融资难度较大,明显高于全省87.7%的平均比例。
     (五)产品价格的变化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
     调查显示,当前生产经营存在困难的企业中,69.4%的企业认为主要原因是市场产品供过于求。因此,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大部分企业会选择技术创新和内部成本控制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1.技术创新。
     调查显示,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52.1%的企业选择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50.3%的企业选择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10.6%的企业选择开发新材料。通过品牌、技术、开拓新市场等差异化经营策略,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来提高出厂价格,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并可以借机抢占市场,兼并产能落后的小企业。
     2.内部成本控制。
     调查显示,为减轻企业成本压力,增强企业竞争力,70.3%的企业认为应该加强材料控制,减少材料成本;58.2%的企业认为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减少资金成本;56.6%的企业选择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成本管理,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灵活调整库存量,减少库存成本,盘活流动资金,大力压缩成本费用。
    

四、企业生产经营脱困的对策建议

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主要通过原材料购进价格和产品出厂价格这两只“无形之手”。因此,我们对温州、衢州、嘉兴等三地634家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查问卷,深入了解产品价格变化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并依据行业分类数据来分析全省行业特点。

(一)降税费与结构性减税并举,以税收杠杆促企业经营成本减轻
     税费构成产品成本的附加价格,过多的税费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削弱企业产品竞争力和盈利空间。大部分被调查企业都提及税负较重问题,需要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继续深入开展企业减负工作,减免企业税费,减轻企业负担,避免对企业“涸泽而渔”。税收政策通过改变企业产品的税后价格从而影响生产成本,进而改变产品的供求关系,提高或削弱产品竞争力。因此,要充分发挥税收的资源配置和调控杠杆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市场经济主体不断创造新的活力。
     1.行业性税收优惠和退税政策,以及即将推广的营转增试点,都是旨在降低“价内税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推动经营活动,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导向。加大对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税收政策扶持,如税费减免、缓缴,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和生产重心。
     2.对出口企业采取“有保有压”的区别退税政策,而不是因一些企业骗税而因噎废食,停止出口退税政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退税支持,提高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给予出口创汇企业参展补贴,扩大补贴范围。大力支持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装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3.社保费率过高,已成为当前企业的另一大负担,相关部门要加强调研,为企业着想,平衡兼顾企业和职工利益,推出更有效的社保缴纳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机制。
     (二)应加大资金信贷帮扶力度,提高企业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浙江企业经营资金中自有资金占比大,对流动资金的要求特别高,价格波动抵御能力弱。宏观经济形势严峻时,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上下游产品价格呈现全线性大幅下跌,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运营出现严重困难,甚至发展前景好的行业企业也难以幸免。另一方面,银行业转型与服务实体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服务于民营经济的金融发展还相当欠缺,大量流动性资金很难高效地注入到民营经济中,使得这些企业在日常经营运转中面临比较大的流动性束缚。面对这一状况,在政策层面,坚持不断完善有关财税支持政策,加大各类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开发适合各类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调整信贷结构,增加银行发放中小企业特别是在价格波动中暂时处于困难的企业,建立适应中小企业授信特点的贷款审批、风险管理和激励机制。在操作层面,加强政策、法规和经济体制的完善,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门槛,放宽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息,减少各项收费,降低融资成本。
     (三)加强政府服务职能,为企业做好信息引导,增强企业预判能力
     调查显示,浙江企业对政府服务期盼高,愿望迫切。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引导,做好市场预测,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咨询,为企业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时收集行业供求状况和产品价格信息,建立信息公布渠道,公开信息资源,帮助企业分析市场饱和度,告诉企业市场总体产能状况,及时提出预警和风险性提醒,避免企业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
     (四)制定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市场政策,为企业生产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公开透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求打破一些行业的垄断现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所有制形式都应该享有同等“国民待遇”,在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土地、融资、税收等方面不应该区别对待,在享受公共资源时不应该存在差别;政府要加强部门协调,合理调节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要素资源分配,避免因分配上的不公造成实际成本上的不公平,如用电紧张时合理安排限制时间、限制企业类型和用电量,避免人为造成企业生产环节成本存在差别,努力营造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政府需要制定游戏规则,消除市场壁垒,维护市场秩序;要求规范市场行为,坚决打击囤积原材料、燃料从而造成人为紧张,恶意抬高原材料、产成品价格的投机行为。因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保障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产品价格形成的差异体现在内部生产成本中,而非外部的不公平环境上,有利于促进企业挖掘自身潜力,强练内功,压缩生产成本,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
     (五)积极引导浙江企业趋利避害、遵循价值规律,利用价格变化顺势而为
     浙江企业要改变“赚快钱”的经营思路,坚持主业,做强实业,增强产品议价能力,提升企业总体实力;及时掌握行业上中下游产品产销动态和价格信息,依据产销平衡原理和价值规律,分析行业产品供求状况,以市场供求为导向决定采购和生产时机及数量,合理安排采购和生产,提高库存货物价值含金量,有效降低原料采购成本,获取产品价格优势,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国际贸易中汇率变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很大,要充分利用期货杠杆作用、银行锁汇、增加外汇贷款等手段,提高企业抗外汇波动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优势,薄利多销,摊低采购成本;面对社会劳动力成本的刚性上涨,企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利润率,努力开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企业产品价格竞争力。
    
    

相关文章    

 北京市绩效管理体系   引入第三方评价 【2012-11-23】
 杭州交通拥堵问题与对策研究【2012-11-05】
 《满意度提升》项目应该找谁做,管理咨询公司还是市场研究公司?【2012-11-01】
 关于样本量及抽样误差关系图表 [2002-01-05]